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在這樣經濟大背景下,城市規劃工作將顯得更加重要。城市的規劃設計是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的,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知識體系、科技體系、生產生活形態,這使得城市規劃設計帶有不同時代的烙印,受著不同時代的人類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不可能超越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狀態而呈現為某種理想上的完美狀態。當今時代,要判斷一個城市的規劃建設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合乎時代要求,在宏觀上,當分析其自然生態平衡理念、可持續發展思想上的應用和實施的結果;而在微觀上,當看其是否為居民提供了適合人類居住的家園。
關鍵詞:城市規劃師評職范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城市,生態,規劃設計
一、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編制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指標要突出速度、結構、效益三個重點,建立起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各產業比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經濟系統,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單位GDP能耗和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當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比例、規模化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大于500萬元的工業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的比例、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利用科學合理等。
社會發展指標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使城市載體功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線系統(包括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系統)完好率,消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業事故(包括化學品泄漏)、反恐與治安、重大氣象災害等應急救援系統,燃氣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市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等。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二、現代生態城市設計理念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辦理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
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二是節能低耗無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學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間距等,以解決住宅采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三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居住區內必須設置集中公共綠地。居住區公共綠地必須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區文化體育設施。
三、充分利用現有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于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維持和提高其生態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驗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四、結語
無規矩不成方圓。城市要發展,規劃是關鍵。21世紀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影響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從自然生態到人文地理,從提高城市素質到塑造城市形象,從城市整體定位到城市文化傳承均涵蓋其中。這就需要規劃設計者們結合城市具體情況,研究其發展規模和方向,確定適合城市遠景發展的規劃設計,以指導城市建設向著健康的軌道前進。
參考文獻:
[1]邵雅靜《規劃生態城市,發展城市建筑》 [J]. 山西建筑,2006(1)
[2]代琳 《淺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J]. 山西建筑,2005(10)
[3]許玲 《大城市周邊地區小城鎮發展研究》 [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4年
[4]孟欣慧《城市綠地中園林建筑及小品規劃探究》 [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2)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