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篇(1)
摘要: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建筑行業發展迅速,而且建筑物的高度也隨之不斷提高。對于高層建筑物而言,地下室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建筑地基的結構穩定性,而且能夠營造更大的建筑空間。對于建筑物地下室而言,容易出現滲漏水問題,必須采取有效的抗裂防滲措施來應對混凝土裂縫問題。
關鍵詞:建筑物; 地下室; 混凝土結構; 抗裂防滲; 技術應用;
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建筑行業施工技術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下室作為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施工質量管控非常重要。實踐中,應當加強地下室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抗裂防滲技術手段,來確保工程整體施工質量。本文先對建筑地下室常見的裂縫問題及其具體位置等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以某工程為例,就如何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提出一些建設性建議,以供參考。
1建筑物地下室混凝土裂縫問題分析
1.1防滲施工問題概述
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過程中,防滲問題影響因素很多。比如材料方面的問題。在拌制混凝土材料時,所用砂石等材料中的泥量含量較大,或者水灰比配置不合理等,均可能引發滲漏水問題。該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建筑施工材料的密閉性、堅固性等相對較差,嚴重時會導致滲漏水問題。此外,確定材料配比以后,未進行有效的振搗,也會引發一系列的質量問題。再如,鋼筋施工出現了問題。建筑地下室結構施工過程中,鋼筋用量非常的大,而且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實踐中,若所選用的鋼筋材料質量有瑕疵或者存在質量問題,在建成后的地下室乃至整個建筑物均可能因鋼筋質量問題而滲漏水。從實踐來看,鋼筋間距直徑等過大,會影響混凝土收縮約束性,被氧化后就會出現滲漏。實踐中不可忽視的施工問題是變形縫問題,尤其是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地下室抗震縫或者溫度縫等較為常見,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則可能會導致地下室出現滲漏水問題。
1.2地下室裂縫部位
對于建筑物地下室而言,混凝土結構裂縫主要在以下部位。
1.2.1承臺底板
對于建筑物而言,其地下室面積一般都比較大,常以后澆帶對其進行分區域。通常情況下,承臺的尺寸也相對較大,而且每一次混凝土的澆筑量也非常的大。諸多因素的存在和影響下,承臺底板施工澆筑完成后,水泥水化時釋放水化熱易產生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內外溫差,進而形成溫度應力。在混凝土硬化過程中,其體積會因失水而收縮變小,加之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環境溫濕度、約束力等,又容易形成收縮應力。上述應力共同作用下,導致建筑物地下室的承臺底板產生裂縫。
1.2.2地下室外側墻
建筑物地下室的外側墻一般都比較很長,因此外側墻混凝土施工澆筑后在其硬化失水收縮過程中,其側墻頂部位置、底部位置等受到一定的約束。此種情況下,外界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收縮應力較大,進而形成裂縫。除上述部位外,建筑地下室樓板以及頂板等位置,也會因收縮、施工堆載等而形成裂縫。
2建筑物地下室抗裂防滲技術應用實踐
2.1地下室抗裂防滲施工技術要點
第一,墻根處。
在建筑物地下室墻體砌筑時,需保證砂漿飽滿度。外墻內外側抹灰施工之前,需對根部位置清理干凈,確保根部處抹灰密實,必要時在墻外側、基礎交接陰角位置設八字角度。地下室墻外側砂漿底部,標高不超過室內標高;外墻柔性防水層鋪貼過程中,應當對墻根部位進行有效處理,保證鋪貼施工質量。
第二,變形縫。
縫內側位置采用泡沫板填塞,以瀝青麻絲封堵好;在外側按照油膏“二布三涂”流程進行施工操作,確保變形縫變形量,以此來保證防水效果。需注意的是,防水層外部應當砌筑保護墻,通常情況其寬度與防水層各側相比要稍寬;防水層縫隙處利用水泥砂漿填實,以免回填基坑過程中影響防水層施工質量。
第三,穿墻洞。
管道安裝施工完畢,周圍以干硬性水泥砂漿為材料予以砸實,其外側涂抹防水砂漿,干燥后管道外徑不超過35mm,刷兩遍防水寶為宜。暖氣管穿墻洞施工過程中,應當考慮熱脹冷縮性。管道施工后,以瀝青麻絲將墻洞砸實,在墻外側涂抹適當的水泥砂漿,刷兩遍防水膜。
第四,散水處與墻面通縫。
建筑地下室外墻防水施工時,應當超過散水處150mm左右,保證散水位置防潮層施工連續性。同時,還要做好散水、油膏填縫,為有效保證防潮效果,避免出現滲漏水問題,地下室墻建議采用水泥砂漿進行砌筑,而且灰縫應當保持飽滿。就墻面通縫滲水問題而言,砌筑前先對磚表面濕潤,鋪上砂漿;砌筑施工時應當確保灰縫砂漿密實度、飽滿度,灰縫勾縫處理。外墻抹灰前,對灰縫嚴格檢查,及時補強確保其密實度。
2.2抗裂防滲施工技術要點
2.2.1鋼筋工程
鋼筋切忌有油漬或者漆污等,鋼筋籠直徑應當嚴格按照要求制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整根樁制作以及吊裝。同時,也可進行分段制作,其中側壁縱橫規格以Φ14@200為宜,箍筋以螺旋箍為宜,箍筋間距牢固且保持均勻。實踐中為確保鋼筋籠保護層,鋼筋籠制作過程中應當布設八字型鐵絲扣,以此來確保保護層的厚度達標。鋼筋籠下放時應當確保其吊直、對準,下降緩慢,防止出現上浮問題。實踐中為保證鋼筋籠準確就位,采取有效的導向以及護壁措施,防止因切削孔壁泥到出現塌孔問題。
2.2.2模板工程
地下室模板支護施工過程中,本工程以圍護樁為側壁外模,在施工過程中考慮內模情況,除確保強度以及穩定性,還對混凝土施工澆筑后能否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進行綜合把控。為此,采用大塊厚度為20mm的多層膠合板,以此來有效避免拼接,減少拼接縫數量。拼縫應當保持嚴密,避免出現漏漿問題,以50×100規格的枋料為縱橫肋,有利于避免變形。
2.2.3降、排水
基坑內部臨時布設雙排輕型井點降水,然后將地下水降至標高位置再拆除掉;挖土時配合水井將少量余水排凈。在計算井點管用量時,以10d內排干基坑內水為準。本工程按采用50根進行雙排布置,其中間隔為3.0m,以此來有效處理地表降水以及地下水,防止積水對邊坡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2.2.4混凝土養護
混凝土澆筑后,應當及時對其進行養護。在此過程中,應當安排專人負責混凝土溫度情況的監測與管控,并且及時調整好溫度,一般混凝土結構內外溫差不超過25oC。若施工條件下的溫度相對較高,則應當在養護時做好遮陽。混凝土拌制過程中,也可采用低溫水拌制,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
2.2.5其他細節注意事項
在建筑物地下室抗裂防滲漏施工過程中,還應當對施工縫以及后澆帶等位置進行嚴格管控,施工時做好以下事項。針對本地下室結構,在后澆帶施工時,采用補償收縮性材料進行二次接縫處理。接縫前做好后澆帶止水帶布設工作,嚴格控制澆筑時間。 對于穿墻管道外部而言,采用金屬套管預埋在混凝土中,在其周圍布設預備槽,各處焊接鋼筋使其緊密連接在一起。止水帶密封施工過程中,應當注意防水材料的合理鋪設,以免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同時,利用鋼筋對混凝土圈梁、挑梁等加固處理。由于鋼筋彈性量與混凝土相比更大,因此實際施工過程中可避免墻體裂縫問題出現。在伸縮縫處理過程中,應當將重心放在如何有效減少用水量上,對水流輸出狀況分析和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必要時可采用減水劑對其進行處理。
建筑論文投稿刊物:《中華民居》雜志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主管的,中華建筑報社主辦的主要面向投資、基金、建筑、房地產開發、裝飾裝修、裝飾設計、家居建材、城市環境規劃、建筑院校、設計院等行業的居住建筑行業的國家級建筑類專業期刊。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地下室的作用日漸凸顯出來,同時也對地下室建筑施工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中可以看到,其建筑地下室施工技術質量的管控,直接關系著整個建筑工程穩定性,因此應當加強思想重視和技術質量管理,嚴格落實好各環節的施工質量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建設出精品工程。
參考文獻
[1] 霍添.高層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術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5):1140.
[2]黃國林.探討地下室防水工程滲漏的理由及防治措施[J].中華民居,2017(1:21.
[3]茅蘇穗.超長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抗裂防滲漏的施工實踐[J].四川建材,2018,39(1):56.
作者:幺爽
篇(2)
【摘要】廈門SM商業城(三期)工程與與已建的廈門SM新生活廣場(二期)相鄰,設計采用地下通道將兩個地下車庫相連。通道施工時,三期一側仍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暗挖通道連接口部做法難度大。為解決通道穿越三期基坑支護和與二期地下室外墻相連接的問題,采用復合式襯砌,初期支護采用鋼筋網、工字鋼架及噴射混凝土聯合支護,二襯為防水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效避免了滲漏的隱患。
【關鍵詞】暗挖通道;支護;套拱;施工縫防水處理
1工程概況
1.1工程介紹
廈門SM商業城(三期)工程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仙岳路與嘉禾路交叉處,地下3層,地上酒店18層,商業4層,最大建筑高度78.49m,結構類型為框架剪力墻,基礎形式為樁基礎。項目總建筑面積為16.58萬平方米,其中地上9.35萬平方米,地下7.23萬平方米。
1.2暗挖通道概況
該工程地下連接通道下穿SM二期既有配套道路,為保證交通暢通,采用淺埋暗挖法施工,微拱結構。地下通道全長23.8m,通道內輪廓凈寬7.2m,凈高2.4m。地下通道位于地下2層,通道主要穿越地層為人工填土及粉質粘土層,通道的埋深3.2~5.6m。結構采用復合式襯砌,初期支護采用鋼筋網、工字鋼架及噴射混凝土聯合支護,二襯為防水鋼筋混凝土結構。相關支護參數如下:⑴φ133大管棚:采用無縫鋼管,φ133×6mm,拱部180°范圍布置,環向間距0.3m,施工時設導向墻。
⑵超前小導管:采用無縫鋼管,φ42×3.5mm,拱部及上部邊墻范圍布置,環向間距0.3m,縱向間距1.5m。⑶噴射混凝土:C25早強噴射混凝土,P6,厚度 280mm,分層噴射。⑷鋼筋網:A8@150×150mm,內外雙層設置,鋼筋網噴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20mm。⑸工字鋼架:I20b工字鋼,縱向間距50cm,縱向連接鋼筋采用C22鋼筋,環向間距100cm,鋼架內外交錯布置。⑹二次襯砌:C40防水鋼筋混凝土,厚度50cm,抗滲等級P8。
2暗挖工程施工注意事項
⑴暗挖隧道范圍的圍巖土質(殘積土和粉質粘土、填土層)性能差,影響初襯的穩定性,增加安全風險,應對措施是增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加強超前支護及注漿。
⑵暗挖段施工前,應對道路周邊管線詳細勘查,有必要挖槽探明,應注意對管線的保護,避免破壞管線設施。⑶應嚴格按淺埋暗挖法的施工原則“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方法組織施工。加強施工監控量測,尤其應加強既有道路的監控量測,用量測信息指導施工,監測數據計算分析后,應立即反饋;每部開挖前應巡查已施工的初期支護變形情況并形成洞內觀察記錄,若發現初期支護強度不足產生開裂變形時應停止施工并通知相關參建單位。⑷施工中應經常核對地質情況,如發現與地勘不符時應及時提出,以便修改設計。
⑸由于本項目暗挖段下穿既有道路,施工中要絕對保障安全,不容許洞內有較大的塌洞,更不容許有塌通地表的塌方,可在既有路設置鋼板,以分散地面荷載;對地面進行限載;此暗挖段屬于超淺埋暗挖段,考慮到施工過程中對路面行車安全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預先分別對下穿通道暗挖段的作用區和中間區范圍內(通道兩側12m)采用20mm的鋼板進行鋪設,以增強鋼板與路面的粘結力,減少車輛行駛中張力。鋼板的接縫采用鋼筋拉結焊接,鋼板上并適當焊接橫向的防滑鋼筋。
⑹帷幕注漿、超前注漿嚴格控制注漿壓力,以防止地面冒漿、漏氣泄壓。⑺施工中注意防止坍塌,堅持先護后挖、隨挖隨支的原則,控制開挖進尺,及時施作各項支護,及早形成封閉結構,切不可使圍巖長期暴露。⑻隧道內施工支護及初期支護應緊跟掌子面及時施作,控制好圍巖變形,最大限度地發揮圍巖的自承能力。⑼隧道施工過程中注意洞內外的排水,洞內的地下水、施工用水應及時排出洞外,不得散流。在通道仰拱處每5m設置一道50cm×50cm的集水坑,用水泵抽排水。⑽隧道內存在孤石現象,管棚及導管施工時,用風鉆預先打野探孔,若孤石現象比較整體,可采用液壓擴張器進行破碎。
3暗挖工程施工的重、難點及應對措施
3.1通道三期口部施工
常規暗挖通道口部一般施工有套拱兼做導向墻。本工程亦設計有套拱,套拱設計長度2m、厚度0.6m,套拱上留設φ152孔口套管作為大管棚鉆入的入口。由于三期地下室外墻與支護樁之間空隙僅2.6m,地下室外墻和套拱施工完成后僅余0.6m空間,而大管棚鉆機施工需搭設鉆機平臺[1],空間不足無法施工。支護樁與地下室外墻之間空間有限,要解決管棚施工作業空間問題,只能考慮將鉆機平臺放在三期地下室內。
經與設計單位和專業施工單位溝通,將三期負一層樓板靠近外墻一跨后做,作為管棚鉆機平臺搭設空間,然后對應管棚位置在地下室外墻上預留套管洞口,使外墻兼做導向墻的作用,從而有效解決的管棚施工的問題。管棚施工完成后即可對套管進行封堵,并在地下室外墻防水施工時進行加強,避免滲漏。但施工縫如留設在外墻上,上口的止水鋼板無法留設,僅采用中埋式橡膠止水帶其滲漏隱患仍難以避免[2]。因此,經與設計溝通,將長度2m的套拱調整為1m長,并按照通道二襯做法將二襯先自外墻一次施工至套拱內0.5m,將豎向施工縫調整為水平施工縫,從而大大降低了滲漏隱患。且套拱施工完成后即可進行三期地下室外墻土方回填,對三期后續施工不再產生影響。
3.2通道與二期外墻連接口施工
由于SM新生活廣場二期已運營多年,在地下室結構封閉體上進行開口,必須在開口前作結構加強[3]。設計院根據二期施工圖紙進行復核、設計,采用先加固再拆除的方式進行二期通道口的施工。
其施工步驟如下:施工步驟:第1步:施工Q1及KL1,KL1箍筋于現有側墻內側設置機械連接頭,按I級接頭Q1水平筋植入柱中,墻上下砼應與現有頂板、底板頂緊;第2步:在暗挖段完成襯砌后,鑿除二期該部位地下室外墻,原有墻內鋼筋在新增DXZ1范圍內不得切除;第3步:鑿除底板新增DL范圍內的地下室底板,底板內鋼筋均應保留;第4步:施工底板下新增DL1、新增DXZ1及新增KL1的部分結構,現有結構內所有底板及墻內鋼筋均錨入新增結構中。
第5步:新增結構強度達到100%后,鑿除圖示中第二次拆除范圍內的墻;第6步:新增KL1中箍筋以機械連接方式接長閉合后,施工剩余部分KL1。施工期間,主要存在的困難為接縫部位的防水處理。首先通道開挖至二期外墻時,拆除原二期磚砌外墻防水保護層,切除區域的外墻防水及底板防水,并預留搭接長度。但由于二期外墻防水存在一定的老化,防水搭接效果難以保證。因此,在施工縫處又設置了背貼式止水帶和中埋式止水帶,二襯施工完成后在施工縫處又設置了不銹鋼接水槽,避免因滲漏對通道內造成影響。
4結語
廈門SM商業城三期淺埋暗挖通道施工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通過與設計院和專業施工單位進行溝通和協作,有效處理了地下通道與兩端地下室連接口部的問題,避免了滲漏的隱患,為類似工程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楊曉軍.地鐵明暗挖結合部位防水施工技術探討[J].市政技術,2016,34(S1):75-77.
[2]王彥臻.北京地鐵首都機場線某暗挖段導向跟管鉆進大管棚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10,39(09):28-30+40.
[3]胡萬毅,潘秀明,劉彩虹.北京地鐵西單車站結構開口施工技術[A].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部隧道工程局、鐵科院西南分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部隧道工程局、鐵科院西南分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1994:6.
作者:陳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