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_国产伊人久_精品毛片_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日操狠狠操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

時間: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結合傳世文獻和出土算術類簡牘,證明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知識以九九乘法為主,會簡單的四則運算。在此基礎上,借助算籌,他們可以實現稍微復雜的整數乘除運算。岳麓秦簡《數》、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北大簡《算數書》和《九章算術》等數學文獻,不代表

  摘要:結合傳世文獻和出土算術類簡牘,證明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知識以九九乘法為主,會簡單的四則運算。在此基礎上,借助算籌,他們可以實現稍微復雜的整數乘除運算。岳麓秦簡《數》、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北大簡《算數書》和《九章算術》等數學文獻,不代表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當需要用到更深的知識時,普通受教育者往往采用套用算題的方法,而不是深入學習。

  關鍵詞:普通受教育者;數學水平;九九乘法

普通教育論文

  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在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是什么樣的?岳麓秦簡《數》、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清華簡《算表》、北大簡《算數書》等出土數學文獻,是否反映了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本文討論的普通受教育者,是指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并非文盲,也并非專業研習數學的學者。考慮到秦漢時期受教育者的比例不會很高,本文所指普通受教育者,在人口中的比例也不會很高,但卻會是所有受教育者中的大多數。

  一、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知識推測

  學校教育,是普通受教育者獲得數學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大多數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因此,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秦漢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教育。

  (一)西漢中后期到東漢的數學教育研究漢代教育史的學者們普遍注意到,《四民月令》對漢代普通受教育者所學知識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其文為:(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本注:謂十五以上至二十)以上入大學,學五經;師法求備,勿讀書傳。研凍釋,命幼童(本注:謂十歲以上至十四)入小學,學篇章(本注:謂《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1](P9)(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1](P60)(十月)農事畢,命成童以上入大學,如正月焉。[1](P68)(十一月)研水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篇章、小學。[1]

  (P71)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教育分為“大學”和“小學”兩種。“大學”學的是五經,“小學”學的是《六甲》、《九九》、《急就篇》、《三倉》、《論語》、《孝經》等。從這段記載中,可見普通受教育者在10到14歲的“小學”期間,集中學數學,所學內容主要為《九九》。九九是先秦秦漢時期較為常見的概念,又稱九九數、九九之數、九九之術、九九歌等,即今日的九九乘法表(順序與今日的九九乘法表相反,且缺少跟1有關的9條)。

  由于乘法是以加法為基礎的,因而學會九九的人,應該也會簡單的整數四則運算。九九在當時有兩個特征:基礎,重要。先說九九的基礎地位。《韓詩外傳》、《說苑》等文獻都曾記載,齊桓公曾經廣泛招募人才,齊國有一位“東野”邊鄙之人,以九九求見。“東野”一詞,值得注意。齊國西邊與魯國接壤,中間為首都,均屬于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唯有東部較為落后。

  這應該就是古人喜歡用“東野”、“齊東野語”之類的詞,來形容粗俗之人的原因。所以,這位“東野”邊鄙之人,實際上代表了齊國落后地區的小有知識之人,所學較為淺薄。齊桓公當然知道這一點,直接指出九九是非常基礎的知識,不足以被接見,邊鄙之人也自認為“夫九九,薄能耳”。[2](P100-101)[3](P187-188)這和《四民月令》的記載也是一致的:九九是幼童所學,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都會,所以被認為“薄能”,不足見。從另一方面來說,九九又很重要。比如,《管子·輕重篇》稱:“伏羲……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4](P1507)《周髀算經》稱:“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5]

  (P1-2)九九被推崇到“合天道”、算數起源的高度,這是因為九九是進行籌算的基礎,是整個數學的基礎,也是因為當時算數和術數聯系非常緊密,是究天人之際的基礎知識。考慮到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后者恐怕是更為重要的。《四民月令》反映的顯然是西漢中后期尊儒以后的情況。秦、西漢前期并不會以《孝經》、《論語》、五經等儒家經典為學習的主要內容。那么,這段記載能否說明秦、西漢前期甚至秦朝、戰國時期的情況呢?不管朝廷是以法家思想、黃老思想還是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指導思想,識字、識數這種最基礎、又和官方指導思想沒有沖突的教育,應該不會有本質上的變化。也就是說,《四民月令》中記載的識字和九九教育,很可能是貫穿整個秦漢時期的。當然,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二)出土秦漢數學文獻中所體現的數學教育

  出土秦漢簡牘中多有九九簡,學者們已經有過不少論述。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體現了通過自學獲得數學知識的情況。邢義田先生指出,漢代西北竹簡里有不少關于九九乘法表的習字簡,這表明吏卒們“能書、知計算和知律令的能力并不是擔任這些職務以前就必然具備,而是在擔任職務的過程里逐漸學會的”,而九九乘法表“無疑是最基本的……算書。”[6](P585-587)這說明對于秦漢時期的普通受教育者來說,九九乘法表是數學自學的主要內容。通過分析反映了秦漢之際數學成就的《數》、《算數書》等出土文獻的內容,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比如,“《算數書》是一部數學問題集”,[7(]P12)看似奇怪的是,這部問題集卻不是以問題開頭的,而是以簡單的分數乘法和整數乘法開始:相乘寸而乘寸,寸也;乘尺,十分尺一也;乘十尺,一尺也;乘百尺,十尺也;乘千尺,百尺也。半【分寸】乘尺,廿分尺一也;三分寸乘尺,卅分尺一也;四分寸乘尺,四十分尺一也;五分寸乘尺,五十分尺一也;六分寸乘尺,六十分尺一也;七分寸乘尺,七十分尺一也;八分寸乘尺,八十分尺一也。一半乘一,半也;乘半,四分一也。

  三分而乘一,三分一也;乘半,六分一也;乘三分,九分一也。四分而乘一,四分一也;乘半,八分一也;乘三分,十二分一也;乘四分,十六分一也。五分而乘一,五分一也;乘半,十分一也;乘三分,十五分一也;乘四分,廿分一也;乘五分,廿五分一也。乘分之術曰:母相乘為法,子相乘為實。乘一乘十,十也;十乘千,萬也;十乘萬,十萬也;百乘萬,百萬;千乘萬,千萬。一乘十萬,十萬也;十乘十萬,百萬。一乘百萬,百萬;十乘百萬,千萬。半乘百萬,五十;半乘千,五百;半乘萬,五千。[7](P37-38)《算數書》之所以先不講算題,而是要講整數、分數乘法,是因為,讀者需要獲得某些基礎知識,才能進行相關的學習與應用。

  這些乘法運算沒有一條是九九乘法,但又和九九具有一定的關聯,難度也差不多,這顯然是因為《算數書》默認讀者已經會了九九,要在九九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知識擴充——正因如此,它才寫了“一乘十,十也”、“一乘十萬,十萬也”這種簡單的整數乘法,卻不寫九九乘法。正因如此,它才會告訴讀者,二分之一乘以三分之一,結果為六分之一,而不必寫“二三而六”。由此可見,九九是一般受教育者都會的知識,至于九九之外的數學知識,哪怕是跟九九有關、難度也差不多,也不一定會被普通受教育者掌握。所以,《算數書》才要在九九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擴充。

  《數》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而且更能說明問題。由于《數》的編排次序已經被打亂,無法恢復原貌。但明顯可以看到一些在九九基礎上,進行簡單引申的內容:乘三分,二三而六,六分一也;半乘半,四分一也;四分乘四分,四四十六,十六分一也;少半乘一,少半也。三分乘四分,三四十二,十二分一也。三分乘三分,三三而九,九分一也;少半乘十,三又少半也;五分乘六分,五六卅,卅分之一也。五分乘五分,五五廿五,廿五分一也。

  四分乘五分,四五廿,廿分一也。[8](P74-75)《數》中出現了九九的部分內容。但是,這些算題雖然涉及到了九九,其目的卻并不是為了講九九,而是為了講分數乘法。這段引文實際上是說:×=?讀者不是學過2×3=6嗎?在此基礎上擴展一下,就會知道×=。×=?讀者不是學過4×4=16嗎?在此基礎上擴展一下,就會知道,×=。以此類推。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數》雖然涉及到了九九,但它的本意并不是為了講九九,而是為了在九九的基礎上,引導讀者學會分子為1的最簡單的分數乘法。這種教學方法無疑是非常簡單有效的。這就是《數》中的九九不全的原因。

  這也說明,《數》的編寫者默認讀者已經會了九九,所以才在九九的基礎上進行引申教學。分析《九章算術》,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九章算術》的開篇部分的前兩道算題是: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畝。又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九章算術》卷一《方田章》)[9](P11)“廣”即為寬度,“從”同“縱”,即為長度。漢制一畝為二百四十步(實際上應該是二百四十平方步,古人在平方單位的用詞方面,有時不是很嚴格)。

  這兩道算題,實際上是想告訴讀者:15×16=240,12×14=168。這么做,是為了幫助讀者在自己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知識擴充,帶領讀者逐步深入到更高的數學層次。那么,《九章算術》假定讀者需要具有什么樣的數學知識呢?《九章算術》中,并沒有出現九九乘法的內容,而這兩條整數運算只是比九九乘法略難一點。這也表明:《九章算術》默認讀者會九九乘法和簡單的四則運算——九九乘法和整數的四則運算規則是孩童時期學習的東西,過于基礎,不需要講解。

  (三)小結

  上面的討論,既是縱向的,也是橫向的。說是縱向的,是指《數》反映的是秦代的情況,《算數書》反映的是秦、西漢初期的情況,《四民月令》反映的是西漢中期以后至東漢的情況,《九章算術》一般認為成書于兩漢之交,反映了此前的情況。它們涵蓋的時間范圍分別是:秦代、秦和西漢前期、西漢中后期到東漢時期、東漢前,將它們連起來,恰恰是一條較為完整的時間鏈。說是橫向的,是指得出結論的材料種類多種多樣,包括傳世史料、傳世數學文獻、出土數學文獻等,這些不同的材料都指向同一個結論,那么這個結論的可信性,無疑就大大增強了。

  將這些縱向的、橫向的分析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個較為可靠的初步結論: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教育,限于九九之類和基礎的四則運算,總體來說,他們的數學知識并不復雜。這個結論和蘇俊林先生通過分析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倉受米牘中的數值計算,得出的結論——“孫吳時期……基層吏民的數值計算能力可能有整體偏低的傾向”[10](P327-348)——基本一致(只是蘇先生的研究側重于簡牘和孫吳時期)。

  二、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計算能力推測

  明確了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教育,緊接著的一個問題就是:只會九九乘法和基本的整數四則運算,數學能力可以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假設一個人具備以下知識:(1)熟練背誦九九,(2)會0到9的整數加減法,(3)懂得算籌整數四則運算的基本規則。著名數學史家李儼先生在《中國算學史》一書中,對算籌有如下總結:“吾國古代算數用籌,初稱為策,算書多稱為算。漢、唐以后則多以籌、籌算、籌策、算籌諸名互用。而宋代以后,俗稱為算子。”[11](P59)算籌是當時最主要、最常見的計算工具,也是普通數學學習者所掌握的計算工具。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三種知識,他可以達到什么樣的數學水平。根據《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的記載,會發現他在整數計算方面的數學知識并不是很低,可以處理比較復雜的整數乘除法運算。先看整數乘法,《孫子算經》中的整數乘法運算規則是:凡乘之法,重置其位。上下相觀,上位有十步至十,有百步至百,有千步至千。

  以上命下,所得之數列于中位。言十即過,不滿自如。上位乘訖者先去之。下位乘訖者則俱退之。六不積,五不只。上下相乘,至盡則已。[12](P2)這段記載其實比較簡單,復雜的是為了準確定位數位而進行的移位。簡單說,計算整數乘法時,要將乘數從最高位往下,不斷地乘以被乘數,一直到乘完為止。假設,要計算56×78,就要將乘法分解成如下步驟:(1)5×7=35,5×8=40。現在計算的時候,考慮到數位,需要在后面補充若干個0,在算籌中無需補0,這是因為算籌中的數字位置是錯開的,空格就表示0。明白了這一點,計算就會變得特別容易。

  (2)6×7=42,6×8=48。(3)結合數位,將這些結果相加。再來看整數的除法運算。《孫子算經》中的整數除法運算規則是:凡除之法,與乘正異。乘得在中央,除得在上方。假令六為法,百為實。以六除百,當進之二等。令在正百下,以六除一,則法多而實少,不可除。故當退就十位。以法除實,言一六而折百為四十,故可除。若實多法少,自當百之,不當復退。故或步法十者置于十位,百者置于百位(頭位有空絕者,法退二位)。余法皆如乘時。實有余者,以法命之。以法為母,實余為子。[12](P2)整數除法與今天的計算方法幾乎完全一樣,都是從左到右除。差別只是算籌運算需要應用到移位。

  《孫子算經》認為,這是乘法計算的逆運算,基本相同。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運用算籌進行的整數乘除運算都比較簡單。整數乘法實際上,是整數加法和九九乘法表的混合運算;整數除法實際上,是整數減法和九九乘法表的混合運用。涉及的知識并不復雜。

  因此,可以認為,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在算籌的幫助下,是可以解決比較復雜的整數乘除運算的。由此可見,秦漢時期的一名普通受教育者,只要能夠熟練背誦九九乘法表,會0到9的整數加減法,懂得算籌四則運算的基本規則,就能進行各種各樣復雜的整數四則運算。這些基本上能夠滿足他的日常生活需要。當然,正如上文提過的,《算數書》、《數》都是從簡單的分數計算開始的。這說明,分數計算可能并非人人都能掌握的基礎知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

  三、數學知識不夠用怎么辦

  既然秦漢時期普通受教育者的數學知識以九九為中心,那么就會有一個問題:這些知識夠用嗎?如果不夠用,那要怎么辦?邢義田先生已經對此有所說明,那就是在需要用到的時候,再進行學習。蘇俊林先生也說:“對于基層吏民而言……算術多為自學。”上文對《算數書》不記錄九九乘法和整數的四則運算的分析,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另外,《算數書》并非成體系的數學著作,而是雜抄之作。由此想到的問題是:普通受教育者是如何使用《算數書》等數學著作的?如果是當成學習的工具,那么部分自學者的數學水平可能會比較高;如果只是當成套用的工具,在現實生活中有需求的時候,進行簡單的套用,那么就并不影響前面的結論。通過研究發現,《算數書》抄的時候粗枝大葉,沒有進行仔細分辨。

  四、略論秦漢時期受教者的數學水平的三個層次

  接下來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對秦漢時期運用數學的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進行簡單的分類。秦漢時期的數學知識主要體現在《九章算術》、《算數書》、《數》等書中。學者們一般認為,這些書(尤其是《九章算術》)基本上代表了秦漢數學的最高水平。但是秦漢數學的最高水平,或者說是秦漢數學最高深的應用,并非《九章算術》為代表的生產生活中的實用數學,而應該是天文歷法。理由如下:

  1.我國古代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天文歷法、農業有密切聯系。數學家最被統治者看重的在于天文歷法,數學最高深的應用在天文歷法,數學水平最高的人應該也是懂天文歷法的人。《漢書·律歷志》說數是管理天文歷法的“羲和掌之”,《漢書·藝文志》里沒有專門的數學類,而是把數學歸入歷譜類,原因可能都正在于此。古人對歷數的評價也是極盡幽隱、微妙,比如劉炫說:“天文律歷,窮覈微妙。”[14](P1720)這是普通的數學應用所達不到的。

  2.檢索史籍可知,秦漢時期形容數學水平高深的數學家,用詞大都和歷法有關,比如張蒼“善用算律歷”,《漢書·藝文志》說他著有《張蒼》16篇,歸入陰陽家,又說“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13(]P1733-1734)這些都說明張蒼所長在于和天文歷算結合的數學。比如著有《許商算術》的“(許)商善為算,著《五行論歷》”,[13(]P3604)班固在總結許商的成就時,強調《五行論歷》,而不提《許商算術》,說明天文歷法類數學,比應用型數學更重要。

  比如鄭玄擅長《三統歷》。我在檢索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古人所說擅長“九數”、《九章算術》者,幾乎全都是指擅長歷法的人。這似乎說明整個古代,數學最重要、最高深的應用都是天文歷法方面,擅長天文歷法才能被稱為擅長數學。綜上所述,初步將秦漢時期受教育者的數學水平分為三個層次:普通的受教育者,學習九九乘法表和基本的四則運算;具有一定水平的數學家,研究數學在日常中的應用;水平最高的數學家,關注天文歷算。當然,由于材料的缺乏,這個結論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東漢)崔寔著,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韓嬰撰,許維遟校釋.韓詩外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東漢)趙爽,李淳風注.周髀算經[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注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貳)[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作者:衣撫生

中文核心期刊推薦

SCI核心期刊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拍天天操 | 在线视频a| 亚洲视频色 |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 | 酒色成人网 | 手机成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 伊人免费视频 | 日韩在线不卡 | 三级黄色片免费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 | 精品国产福利 | 成人91看片 | 一区 | 亚洲在线中文字幕 |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 亚洲91视频 | 欧美一级黄色大片 | 精品国产三级 | 黄色片视频在线观看 | 91狠狠综合 |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乱轮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超碰 | 最新超碰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在线精品 |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三区 | 日日干天天操 | aa久久| 欧美福利在线 | 91免费看片网站 | 在线观看a视频 | 国产丝袜一区 | 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成人福利 |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www.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