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立足新時代的要求,以生態文明為重要依托,探究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以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并推動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深度分析了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邏輯關系,全面探究了生態文明視角下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障礙,以此為據,提出了新時代下基于生態文明視角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方向評職知識:發表生態文明建設論文的期刊
《環境經濟》是生態環境部主管的環境類期刊,深入探討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生態文明》按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高端的理論研究、權威的政策解讀、實用的實踐指導目標進行定位,宣傳生態文明知識的百科、探究生態文明理論的前沿。
1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邏輯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兩者之間關系的相關研究早已興起,21世紀初就有大量學者發表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有學者認為,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的載體,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城鎮化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關聯,二者相依相存、相輔相成,生態文明的建設有助于提升城鎮化的質量[1-2]。也有學者認為,新型城鎮化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然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強化;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3-4]。沈清基[5]和黃娟[6]則主張將兩者并聯起來,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兩者必須協同發展、共同強化。
筆者較為認同沈清基和黃娟的觀點,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目前,我國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正努力從傳統城鎮化發展轉型成新型城鎮化發展,筆者認為傳統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區別就在于是否注重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從傳統城鎮化轉型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經之路和關鍵因素。而由于城鎮化帶來的產業、人口等集聚和快速發展,必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操作的環境和載體。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為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兩者的協同發展是勢在必行的。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聯系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1.1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區別于傳統城鎮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具體方式,是按照布局合理、統籌城鄉、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節約土地的原則,由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城鎮化發展機制,實現各種規模的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和合理布局,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形成以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鄉一體、社會和諧的綠色、集約、低碳、智慧的城鎮化道路[7]。由此看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包含了城鄉一體、空間布局合理、生產要素合理分配、資源能源可持續發展、產業協調發展、農民的市民化、綠色低碳等環境要素,因此也就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生態文明建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是一種綠色、集約、低碳,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可持續模式,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提高[4]。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產業聚集和人口快速大量增加可能會帶來各種負面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充分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資源。由于城鎮化發展形成的城市人工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也得到了良性發展,在實現城鎮化的同時,還優化了城鎮生態環境。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同步建設生態文明,還能拓寬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容和發掘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潛力。例如,開發清潔能源產業、環保產業、可再生能源、新型環保材料產業等,這些新型綠色低碳產業將會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產業構成,進一步促進經濟產業的優化升級,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新型環保型產業的產生可改善不可再生能源的緊缺問題,確保了產業正常發展;新能源替代傳統石油煤炭能源,減輕了環境污染問題;各種新型產業的開發也必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最大的民生問題,從而促進社會穩定。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及相應的教育宣傳工作,未來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必將日益增長,從而也能有效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除了傳統產業的生態化和新型環保產業的開發以外,生態文明建設還可加大城鎮化過程中的環保投資,有效解決各類城鎮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吸引更多人口和企業產業聚集,推動城鎮化進程。
總之,生態文明正確認識和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規律,在城鎮化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能成功引導城鎮化與自然和諧發展,還能應對目前不斷惡化的環境污染、資源緊縮、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建設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建設必須發展低碳經濟,在資源利用上有效緩解我國資源能源危機,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注重保護自然環境,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道路。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實施、評估和監管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
1.2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依托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也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重要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化發展協同并進,可以理解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也同步進行,但是當城鎮化建設完成時,生態文明建設無止境,只要人類還在與自然環境共存,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就沒有停止的可能。城鎮化建設是一個中短期的目標,而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城鎮化建設作為背景和載體的長期發展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背景和重要載體。
從生態文明建設出發,城鎮化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有“雙刃劍”的影響。一方面,由于城鎮化使得產業和人口大量集聚,城鎮化過程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集中爆發提供了空間條件,聚集了大量工業產業和人口的城市形成人工生態環境,對當地原生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傳統農村地區。城鎮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1)大氣污染,城市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企業排放的煙氣等造成了城市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2)影響原生正常的水環境,城市發展和城市人口聚集導致需水量增加,進而導致水資源短缺,以及工業廢水的亂排、亂放導致了水資源的污染等;(3)噪聲、電磁和光污染,例如交通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工業噪聲等,會對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4)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例如城市中由于鋼筋水泥的擴張侵占了很多原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耕地,土地原有的生態面貌被人為地改變了,嚴重影響環境氣候、生物多樣性等,除此以外還有城市大量增加的固體廢物垃圾,如果這些垃圾未能及時安全地處理,也將會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之間也并不單純是截然對立的關系,城市的繁榮發展可以不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典型代表就是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發展,走生態文明的道路。只有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才能既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又實現了城市的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城鎮化的集聚效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自然空間的集約高效利用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約節約,能夠避免鄉村式能源分散利用的低效率、高成本情況;(2)有助于促進人口適度集散,城市人口的適度集中有利于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進而解放耕地和原生生態空間,也有利于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有利于開展教育學習活動,提升勞動力的素質,加快綠色技術的創新、推廣和應用;(3)有利于污染物和廢棄物的集中治理和有效回收利用,降低由于廢棄物過于分散導致的高治理成本。總之,無論是從城鎮化建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還是正面影響的角度來看,城鎮都是作用最大的空間區域,也是我國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場所。隨著當前國家和社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日益重視,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勢在必行。
2生態文明視角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障礙
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由1980年的19.39%增長到2015年的55.61%左右,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最近十幾年來,我國正在推動城鎮化發展的轉型,改變過去沒有充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城鎮化發展方式,向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道路邁進。在此過程中,由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因而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
(1)農民問題。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共有2.73億農民工,其中有1.68億外出農民工。大規模農民流入城鎮對我國的城鎮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外出農民工雖然進入到城鎮中生活工作,但是絕大部分并沒有獲得城鎮戶籍,因此不是真正的城鎮居民身份,那么若以城市戶籍人口來計算城鎮化率,就只有35%左右,遠低于大數據顯示的55.61%。雖然農民戶籍仍然是農村戶口,但是這些農村戶籍的人口卻大量聚集到城鎮中。目前,我國這種不完全的城鎮化狀況較為嚴重,降低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質量。
同時,大規模的青年農村人口流出農村地區還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農民勞動力從農村流出,并不是均勻流向各個城市的,依據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外出農民工人數占到總量的65%左右。這種不均勻的農民工流動和集聚不僅導致東部城市人口膨脹、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問題[8],還會導致中西部地區缺少青年勞動力,不利于當地工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有時,農民流動除了給城鎮化發展帶來挑戰以外,農民的自身利益也難以得到全面、持續、高標準的保障,體現在農民戶口轉移困難和融入城市程度低、失地農民難以得到相應補償、部分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壓力大等[9]。
(2)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早期經濟發展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受力,這種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式造成了環境問題隨經濟增長而愈加嚴峻。隨著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城鎮化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治理城市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議題,但是同時也出現了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從而導致農村污染加重的現象。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生態良好、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整體環境狀況已經明顯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目前為止我國經濟發展中環境問題仍比較嚴峻,仍然有待努力改善。
(3)產業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如何協調的問題。城鎮化建設離不開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但是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導致了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也導致了產業發展不斷受阻。問題具體體現在:缺少產業用地指標;建設用地的閑置浪費和不合理浪費式使用;集體土地制度不健全;特殊供地加劇土地資源緊張等[9]。
3生態文明視角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
上文分析介紹了目前我國發展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以下就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幾點改進路徑。
3.1深化改革,確保公平
生態文明建設下的新型城鎮化關注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生態環境是由自然環境和動植物所構成的,因此也注重人類的和諧發展,反映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就是農民的權益和利益必須得到保護。
(1)促進農民工有序轉移農村戶口。出于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即使離鄉務工也不愿意放棄農村的土地,就無法有效實現從農村戶口轉移成城鎮居民。許多農民工實際上不愿意放棄自己農村居民的身份,所以在促進農民真正成為市民的種種措施上,必須遵從:①尊重意愿原則,完全尊重和理解進城農民工,在詳細介紹入戶城市的各種政策和優劣時,給予他們充分思考和自由選擇,讓他們自己做主;②完善政策,在現有的關于農民戶口轉入城市戶口的政策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保障農民工在城市的醫保、社保、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益,同時也要為農民工提供綠色通道,為部分學識水平和家庭經濟狀況較低的家庭提供便利;③逐步引導的原則,如果農民工在自愿的前提下暫時沒有入戶城鎮,政府部門應該按照他們在城市內工作生活的情況,以他們自身意愿為前提,逐步推進農民工們的落戶。
(2)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有一方居住之處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安居才能樂業,住房是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基本條件,因此,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政策法令,保障農民工在城市能夠享受到最基礎的住房福利。
(3)幫助和促進農民工就業。很多進城農民工并不能完全跟上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沒有適應城市發展的技能和學識,就意味著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于是很多農民工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甚至處在半就業或失業狀態。沒有工作就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生活保障的農民工可能會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麻煩,影響社會穩定。所以,政府的適當引導和有效幫扶對于這些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具體來說政府可以完善農民工的就業指導體系,除了提供教育、培訓以外,還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10]。
3.2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
城鎮化過程離不開所依托的生態環境,人類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1)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必須依據相應的環境承載力為前提,盲目追求人口和財富積累會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要求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城市空間規劃,自然環境都有其自身的生物承載量,城市的空間規劃上要在不可“超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自我調節修復能力的和諧發展。(2)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城市現實的環境狀況制定階段性的環境保護方案,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在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其中的關鍵在于要明確建立獎懲機制,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的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為環境保護提供依據。(3)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還要加大對生態環保相關信息的教育和宣傳,培養城市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和生態主體意識,從而更有效達成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標[10]。
3.3制定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開發制度
有限的土地資源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局限條件,也是產業發展的直接障礙,解決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和限制浪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建立完善城鄉存量土地信息庫,記錄城鄉總體可利用土地資源并進行分級,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初步制定其合適的用途,并推行集約化用地開發制度;(2)建立創新的土地流轉平衡機制,可跨區、跨省進行土地平衡流轉;(3)嚴格控制新增用地指標,適當提高產業用地指標,如單位產出占地面積、單位能耗、單位水耗等,進而實現單位土地面積資源利用消耗的減少;(4)創新土地出讓方式和管理模式,允許暫時無法利用的閑置建設用地在一定時期內發展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業,推動低效存量土地功能更新與置換;(5)在進行建設用地調配的時候,應該為政策性需求比較大的產業用地預留相應充足的地塊進行建設[9-11]。
4結束語
中國的經濟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未來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實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我們仍然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早期經濟蓬勃發展的功勞在于傳統城鎮化,但是這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了資源環境惡化、社會矛盾增多、農業根基不穩、城鄉區域差距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種發展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軌跡,新型城鎮化才是保證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解決城鄉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正確道路。
針對過去經濟發展造成的能源、資源、人口、環境等嚴重問題,近些年,我國加大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規劃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這就是“美麗中國”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前提,是為了轉變傳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目前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充分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下有效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造福于我國城鄉居民。
參考文獻:
[1]王新燕,趙洋.以生態文明思維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科學意義[J].求是,2014(4):57-60.
[2]李冠辰,高興武.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的幾個相關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2014(5):298-300.
[3]謝啟標.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45-50.
[4]田文富.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機理及保障機制研究[J].中州學刊,2015(3):90-93.
[5]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36.
[6]黃娟.生態文明時代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思考[J].管理學刊,2015(1):60-66.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