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海洋地緣環境已成為海洋政治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脆弱性作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本質屬性,是探索海洋地緣環境系統運行機制的關鍵視角。在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地緣環境研究,進行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構建,通過梳理其內涵、特征、尺度及結構功能,明晰海洋地緣環境系統運行機制,立足脆弱性視角對其進行解析,提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內涵及其研究框架,并嘗試提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評價模型。以期加深地緣環境研究深度,豐富海洋政治地理學研究內容,為國家制定海洋戰略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政治地理學;海洋地緣環境;脆弱性;解析
0引言
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各國爭奪海洋資源的競爭愈演愈烈,控制海洋、開發海洋成為世界形勢的主要特征[1]。海洋作為全球貿易聯系的關鍵通道[2],政治、軍事戰略布局的巨大舞臺,越來越多國家加緊了對海洋戰略地位的爭奪[3],海洋逐漸成為國家之間利益博弈的角斗場[4]。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權益斗爭和島礁爭端等一系列的海洋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我國面臨的海洋形勢也十分嚴峻[5],島嶼歸屬問題突出,海域劃界爭端嚴重,油氣資源被嚴重掠奪;“島鏈封鎖”情勢危急,西方國家的海上戰略圍堵,海上運輸安全頻遭威脅。所以,從地緣環境視角認識海洋和經略海洋,以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的視野來審視海洋問題,這將是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要求[7]。
海洋地緣環境研究隸屬于政治地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為分析海洋問題提供了一種綜合性視角。同時海洋地緣環境中的“海洋”既是對地緣環境研究中研究目標的拓展,也是對地緣環境研究尺度的延伸[6],以地緣環境研究為基石,學術界對于海洋地緣環境的研究主要圍繞海洋周邊地緣環境[8]、海洋地緣政治[9]、海洋地緣經濟[10]、海洋資源地緣格局[11]、海洋地緣戰略[12]等。
然而這些文獻主題雖然涉及了“海洋地緣環境”,但基本上都屬于單一地緣要素的研究,很難從整體上準確反映區域海洋地緣環境的實際,因此強化對海洋地緣環境的綜合研究和系統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而以地球表層系統作為傳統研究對象的地理學,向來就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其特色[13],“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作為其研究核心[14],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為其相關學科研究提供了一個宏觀基礎框架[15]。
人海關系地域系統則是擴大了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借鑒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思想串聯地緣環境中的地理環境要素,分析不同自然、人文要素之間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海洋地緣環境中的作用,能更好地反映區域海洋地緣環境的實際。目前關于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研究,在理論探討上來源于對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借鑒性思考[16],在研究重點上主要集中在海洋經濟[17,18]、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理論構建[19]、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脆弱性[20,21]以及人海關系狀況的評價[22]。
還有少部分研究從人海關系的視角探討了中國及部分海洋國家的海洋觀與海洋意識[23,24],但鮮有把人海關系地域系統借鑒到海洋地緣環境的研究。總的來說,目前關于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研究仍相對匱乏,對于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內涵、結構和功能缺少系統的分析和認識。
脆弱性作為全球環境變化與可持續性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被引入對海洋經濟進行研究[25,26],近年來脆弱性理論已經成為分析人地(海)關系的過程、格局、機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科學知識體系[27]。結合脆弱性理論、相互依賴理論[28]和可持續發展理論[29],對脆弱性的概念界定為:系統在內外環境各要素的擾動下,由系統自身所具有的敏感性與應對能力之間相互牽制所表現出的結構或功能易受到損害的一種系統屬性[30]。
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研究與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系統內部作用的側重點差異較大。鑒于此,在借鑒人海關系地域系統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地緣環境研究,進行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理論構建,明晰海洋地緣環境系統運行機制,立足脆弱性視角對其進行解析,并嘗試提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評價模型。以期拓寬地緣環境研究廣度,豐富海洋政治地理學研究內容,為國家制定海洋戰略提供理論支撐。
1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構建
1.1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內涵及其特征
根據Cohen在其論著《地緣政治學——國際關系的地理學》中所界定的地緣環境[31],地緣環境包含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只是影響地緣環境中地緣關系的一部分。胡志丁在《我國政治地理學研究的新發展:地緣環境探索》一文中對“地緣環境”基本概念做出了詳細的辨析[32],而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是指在特定的海洋地緣體構成的地理環境范圍內,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地緣政治環境子系統、地緣經濟環境子系統、地緣社會文化環境子系統、地緣軍事環境子系統以及地緣生態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特殊復合系統。
構成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要素包括區域地理環境、海洋地緣體所構成的地緣關系、海洋地緣體的地緣關系所形成的地緣結構與功能。其中,區域地理環境能夠反映地緣體在地緣環境中的基礎條件,既包含海域地理環境又包括陸域地理環境。海洋地緣體的地緣關系主要是指不同空間尺度海洋地緣體間產生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軍事、地緣文化、地緣資源環境等作用關系。區域地理環境不同以及地緣體、地緣體之間的地緣關系存在差異,直接導致不同的海洋地緣體形成不同的地緣結構,進而產生不同的地緣功能,形成不同的地緣格局。
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是一個具有獨特發展特征的復合系統,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以及價值流的循環和轉換。同時,作為以地理環境為基礎的人工生態系統,其受人為思想的影響較大。綜合來看,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擁有以下特征:(1)結構復雜性。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是非生命系統與生命系統、自然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耦合而成的整體,涉及要素較多,組成結構復雜,其物質循環、能量流轉、信息傳播、價值創造活動豐富。(2)系統開放性。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本身就是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在面臨外界干擾時擁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但是當能量、物質、信息流通到一定閾值時,相對穩定狀態會被打破,系統將發生新結構代替舊結構的演變。
(3)區域差異性。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緣體以及不同地域范圍內的海洋地緣體在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等各方面的差異較大。(4)利益驅動性。海洋地緣環境系統運行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國家的根本利益。(5)敏感性。在地緣環境系統中,地緣體內任何一方行為體的行為對其他行為體易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地緣環境的敏感性更多體現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軍事、地緣文化等領域,并通過事件反映出來。
1.2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尺度選擇
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研究的空間尺度既有大小之分,又有橫向空間尺度與縱向空間尺度之分:橫向空間尺度與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空間范圍一致,即全球海洋環境變化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驅動、影響、響應;縱向空間尺度主要包括全球、地區、國家等不同等級;從組織和功能尺度上又分為全球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地區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國家海洋地緣環境系統。不同尺度下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研究重點存在差異。
1.3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結構及其功能
1.3.1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結構
影響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因素包括地理環境因素和綜合因素。地理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個方面,涉及陸域地理環境和海域地理環境兩大組成部分,而綜合因素是指影響地緣環境系統的非地理環境因素部分,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按照影響因素的單一性和綜合性分析,可以將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劃分為單一海洋地緣環境結構和綜合海洋地緣環境結構,單一海洋地緣環境指僅依靠地理環境或綜合因素中的某一環境分析得出的環境狀態;綜合地緣環境結構指依靠六大地緣環境類型中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分析得出。
1.3.2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功能
從總體分析來看,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具有安全和發展兩大功能。從系統的角度分析,類型各異的結構決定其功能的側重點不同,不同類型結構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功能不盡相同,例如,海洋地緣經濟環境系統側重于發展的功能,而海洋地緣軍事環境系統側重于安全的功能。
同時,不同研究尺度下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同,尺度的轉換導致相應的地緣環境系統的功能會有所側重。地區尺度下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功能更加強調安全的重要性,系統的安全功能包含地緣主體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國家尺度下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功能更加強調發展的重要性,系統的發展功能包含地緣體內各成員的合作與發展,既包含經濟發展也包含社會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內容。
2脆弱性視角下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解析
2.1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內涵
脆弱性是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本質屬性[33],而海洋地緣環境系統作為開放性、多元化的系統,若要保持地緣體的地緣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或者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中處于有利地位,則要面臨內外部多重因素的擾動。因此,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脆弱性隨著內部結構和外部擾動因素的改變而改變,體現出動態演變的過程。
脆弱性研究的核心是“暴露—影響—脆弱性—適應性—政策響應”環節鏈[34],在脆弱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中,將其歸納為“驅動力(D)—壓力(P)(暴露)—狀態(S)(影響)—脆弱(V)—系統響應(R)—驅動力(D)”。若干驅動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綜合因素)導致海洋地緣環境系統中的各子系統暴露在一系列可變的壓力和刺激中,系統受到影響之后顯現出脆弱性,而對這些刺激反應敏感的子系統能夠自動適應,或在地緣體的干擾下對已經產生或預計潛在的影響產生有計劃的適應或響應,以減輕不利的變化,加強有利的變化。
在人海關系地域系統中,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陸域和海域)是一個耦合的系統,脆弱性分析以人—環境耦合系統為分析對象,而地緣主體的政治活動與地緣環境也是耦合的系統,借鑒脆弱性分析框架,形成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框架。該框架以地緣主體的政治活動—地緣環境耦合系統為研究對象,強調擾動的多重性和多尺度性,突出了對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產生的內在機制的分析,整個框架是一個多因素、多反饋的閉合回路[35]。
根據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內涵以及脆弱性研究的核心,可定義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為在特定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時空范圍內,該系統在內外環境各要素的擾動下,由系統自身所具有的敏感性與應對能力之間相互牽制所表現出的結構或功能易受到損害的一種系統屬性。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內在結構是其脆弱性產生的直接、主要原因,系統與擾動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系統脆弱性起到放大或縮小的作用,是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變化的驅動因素,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通過對各種擾動的敏感性和應對不利擾動的能力表現出來[36]。
其中,系統的敏感性指系統受到外部沖擊或者內部結構失序的狀況下所呈現出的應急反應,敏感性越低,說明系統的穩定性越強,越不易被破壞。系統的應對能力是指系統從失序狀態調整到有序穩定的一種應急能力,反映系統自我調適能力的強弱。
2.2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研究框架
結合BBC研究框架[34(]因Bogardi,Birkmann和Cardona三位學者提出和發展而得名)及MOVE研究框架(由聯合國大學環境和人類安全研究院提出),形成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研究框架,在該研究框架下將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研究尺度定位為全球尺度及地區尺度,該研究框架認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研究應從地理環境層面、政治層面、經濟層面、軍事層面及社會文化層面等5方面來分析地緣體之間互動所呈現出的脆弱性,同時在風險發生前,通過干預系統對即將產生的風險進行干預,在風險發生時,通過敏感性事件管理對已經產生的風險進行干預,最終達到降低風險目的。
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研究框架的核心思想類比綜合視角下的社會脆弱性,主要強調脆弱性的發生對象、核心要素、發生過程、風險預警及脆弱性降低措施的綜合評價。其中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發生基本對象為地緣體,核心要素為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發生過程主要是利益驅使,在客觀測算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各核心要素的閾值后,對風險進行預警,以此提出相應地降低脆弱性的措施,以維持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正反饋運作,讓各海洋地緣體受益。
2.3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評價
本文嘗試提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的評價模型,以期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定量與定位評價提供理論支撐。建立評價模型應從評價依據、評價原則、評價方法和模型構建入手。基于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和“3定”(定性、定量、定位)原則,根據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內涵,選擇敏感性和應對能力兩個方面對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進行評價。對于脆弱性評價方法的選擇,不同研究領域和不同研究目的選取方法會有所差異。單要素自然災害的評價常選擇GIS空間分析,多因素致災因子的擾動多選擇DEA分析法。在社會經濟領域的脆弱性評價常選擇集對分析、脆弱性函數以及BP神經網絡等。
本文根據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的內涵并考慮地緣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在借鑒各種脆弱性評價方法優缺點比較的基礎上,建議選擇綜合指數法和脆弱性函數模型構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評價模型。在指標體系構建上,可以從脆弱性角度和系統角度兩個視角出發。
其一,根據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脆弱性包括內部結構的脆弱和外部擾動、壓力帶來的脆弱,可從內部脆弱性和外部脆弱性的角度構建指標;其二,根據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可以劃分為海洋地緣政治環境子系統、海洋地緣經濟環境子系統等多個子系統,可從各個子系統角度進行指標構建。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分為敏感性及應對能力兩個方面對具體指標進行選取。
其中敏感性指標:海洋領土爭端面積、專屬經濟區的爭奪面積、爭奪島嶼及敏感區內資源占有量、政治軍事沖突、自然災害損失、國家宗教信仰沖突、國家之間民族沖突等。應對能力指標可通過對硬實力、軟實力、相互依賴力進行選取。其中硬實力包括基礎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基礎實力指標:人口總量、國土面積、石油儲量、人類發展指數、公共教育支出、接受過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等;經濟實力指標:GDP、人均GDP、GDP增長率、收入基尼系數等;軍事實力指標:軍費開支、海陸空武裝人員、航母、軍艦數量等。
軟實力指標選取分為國家形象及文化交流兩部分,國家形象指標選取:對外維和活動人數、對外經濟援助額等;文化交流指標選取:影視文化出口額、影視文化進口額、外國留學生人數、出入境旅游人數等。相互依賴力通過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進行指標選取:外貿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資等。通過對影響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模型的敏感性要素與應對能力要素構建評價模型,測度地緣體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狀況,實現對區域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的時空演變探索,最后可從國家利益的視角出發,為地緣體的海洋權益維護提供理論支撐和對策建議。
3結論與討論
文章在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地緣環境涉及的基礎性概念,構建了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簡要梳理了其內涵、特征、尺度及結構功能。基于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特征,結合脆弱性理論、相互依賴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脆弱性進行界定,立足脆弱性視角對海洋地緣環境系統進行解析,提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內涵及其研究框架,并嘗試提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評價模型。
其理論研究的目的在于構建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研究體系并將脆弱性納入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分析框架之中,以實現海洋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定性、定量、定位”相結合,其評價模型的探索旨在解析地緣體的海洋地緣環境系統脆弱性格局、形成過程以及驅動機理,為國家海洋權益維護提供數據和理論分析支撐,也為國家明晰海洋安全風險、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提供有益指導。
海洋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空間,已成為沿海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以及海洋大國力量角逐的競技場。海洋地緣環境系統及其脆弱性的研究是深化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的一次探索,也是為豐富地緣環境研究所做的有益嘗試。
未來關于海洋地緣環境系統的研究,在內容上要實現從單一地緣要素分析到地緣要素的綜合分析與多元分析;在方法上要實現從定性分析到定性-定量-定位相結合;在視角上要實現了從局部國家關系的靜態分析到全球視野下面對國家需求的動態現實分析。在當下“大數據”、“多元化數據”以及地理學3S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對理論的現實需求,海洋地緣環境的相關研究值得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張耀光.中國海洋政治地理學——海洋地緣政治與海疆地理格局的時空演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王思.海洋地緣環境圖集設計和研制的理論與方法研究.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7.
[4]胡波.美軍海上戰略轉型:“由海向陸”到“重返制海”.國際安全研究,2018,36(05):73-97.
[5]圣珍.中國海洋地緣政治環境及其戰略走向.魅力中國,2011,(18):35-36.
[6]韓增林,彭飛,張耀光,等.海洋地緣政治研究進展與中國海洋地緣環境研究探索.地理科學,2015,35(2):129-136.
[7]杜德斌,馬亞華.“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略.地理研究,2015,34(06):1005-1014.
地理方向刊物推薦:《地理科學》(月刊)創刊于1981年,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該刊為學術類期刊,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刊物。其辦刊宗旨是主要介紹我國地理學及各分支學科具有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學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服務于經濟建設,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地理科學事業。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