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以長沙市后湖藝術區為例,通過梳理整合已有資料,實地調研測繪等方式,對后湖地區項目改造的背景、項目特征、設計要點、落實情況進行分析,旨在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空間改造的設計策略,對此類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并以文化藝術中心為改造方向的存量空間設計提出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城中村,存量空間,設計策略,后湖藝術區
1項目改造背景
1.1城市規劃背景
存量規劃,是通過城市更新等手段促進建成區功能優化調整的規劃。城市中存量空間劃定范圍廣泛多樣,改造利用時需考慮的因素也相對復雜。對存量空間進行合理地規劃改造,可以解決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以長沙為例,隨著近年來經濟水平的提升,公共性質的文化空間難以出現在租金高昂的城市中心區域,而在中央嚴格控制土地財政的大背景下,簡單的大拆大建對投資要求高、壓力大,不具備可持續性。政府通過對后湖地區存量空間的改造,解決了經濟發展與文化需求間的部分矛盾。
1.2后湖歷史演化
后湖最初作為岳麓山排水渠道,于1959年成立岳麓山漁場,利用后湖湖泊建成人工養漁場。同期作為湖南大學生物系的實驗漁場,成功培育出了中國第一代雜交魚。1992年,長沙市電信局、中南大學、湖大天馬公寓先后征收了部分后湖面積,湖面不斷萎縮。截至2012年,后湖已被填埋過半,徹底變為死水湖。2015年,長沙市和岳麓區有關部門拆除后湖周邊違章建筑,清理整治后湖水體,后湖逐漸恢復活力。2018年,后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
1.3后湖發展趨勢
由于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的工廠、倉庫、村落的使命隨著原有生產活動的消失而終結。在存量空間改造中,功能置換是一種積極動態的保護和改造手段,全新功能的注入讓原來低效能的空間得以再利用,解決了產業遺產土地利用效率過低的問題。文化藝術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使其能夠更好地在各樣存量空間中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傳播越加重視,對于文化藝術交流空間也提出了更多的構想。后湖地處河西大學城中心,具有足夠的藝術文化底蘊,因此,后湖藝術區構想的提出可以實現對該地區功能的有益增補,大大提升城區的活力和吸引力。
2項目特征概述
2.1景觀獨特
后湖藝術區背靠岳麓山,身傍后湖和湘江,作為曾經著名的人工漁場,有著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和村落特征,存在傳統民居等文化景觀和民俗、手工技藝等傳統文化,蘊藏著傳統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隨著環境質量改善,后湖和桃花島景色秀美,已成為該片區具有重要地位的自然景觀要素。良好的自然環境與深厚的歷史底蘊讓后湖成為了中外藝術名家創作、交流的理想場所,是長沙河西文化藝術區中獨一無二的文化高地。
2.2高校集中、文化富集
后湖周圍遍布各類高校,緊靠岳麓書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湖。許多高校畢業生選擇在后湖創業,為后湖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后湖周圍自發形成了很多藝術培訓學校,平日也總有藝術生來實習寫生。后湖藝術區有著獨有的創新精神與藝術氛圍,使其與梅溪湖、北辰三角洲等沒有藝術積淀的地區完全新建的藝術園區相比,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基礎與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2.3藝術發展環節缺失
首先,長沙地區地處內陸,缺少與國外藝術平臺對接的窗口,少有系統的美術館、畫廊等機構,藝術家往往選擇去發達地區發展,很難吸引其他地方的藝術家入駐。后湖周邊高校的美術學院,聚集了不少湖南地區的藝術類教授、學者,但其社會影響力有限,無法與發達地區成熟的藝術家聚集團體相比。
其次,湖南地區的藝術生產鏈條不完整,缺少藝術家、批評家、專業畫廊、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家等藝術發展的關鍵要素,同時也缺乏研究單位、非盈利性文化機構、基金會等輔助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機構。后湖藝術區有別于北京798藝術區等自發形成的藝術區,是一個由政府打造出來的藝術區。因此還要面臨吸引藝術家、發展商業機構、協調藝術與商業的關系等問題。
3項目設計要點解讀
3.1基于文化繼承與發揚的設計策略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產物,在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一代一代的流傳中它的特征得以保留。在后湖改造的過程中,基于原有的漁村歷史,改造采用了不同創作手法來進行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建筑外觀方面,尊重原有的建筑風格,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材料與文化符號。多方位進行考量以達到與當地文脈相融合的效果,增加使用者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建筑布局方面,村落集群改造時尊重后湖原有的社區肌理,將漁村的姓氏文化與建筑群落進行結合,注重村落特有的公共空間所蘊含的現實意義,打造更具歷史氛圍的特色文化產業空間。
3.2基于現有人群和需求的設計策略
后湖周邊由于受高校影響,藝術人才密集,自然形成了藝考培訓基地、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創意園等功能集群。針對不同需求的使用人群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該區域的存量規劃:園區北側多為原有人工漁場管理處的低矮平房,建筑多為一層紅磚房,分布密集,適合個人藝術家以及小型藝術團隊的工作室入駐;南側建筑空間較大,建筑層數也較高,適合用作藝術培訓學校,住宿培訓統一化管理,部分保存較好的單體建筑也被改造為公共藝術交流空間;在后湖靠近高校的區域被規劃為創新創業園區,方便高校人才的流入,同時穿插咖啡館、酒吧、書店等藝術商業服務網點,提升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質。
3.3基于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
明星建筑可以帶動地區經濟的拉動與活化,又被稱為“畢爾巴鄂效應”。后湖改造將文化產業項目植入到城市的存量空間之中,將整個后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作為長沙的“空間產品”進行營銷,能夠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樣后湖也存在著諸如腳手架藝術館、高地美術館等“明星建筑”,通過有特色的建筑造型、巧妙的空間處理手法、獨特的文化符號應用等措施來收獲流量、吸引人流進入。
同時以點帶面,通過核心景點的功能、支持,植入文化創意產品、文創休閑產品、旅游休閑產品或城市服務功能,改造升級現有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主題,建立軸帶上的消費節點,推進建設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形成環湖、沿河旅游及文化體驗的品牌,從而拉動整個后湖地區文化產業鏈條的發展。
4項目實際改造情況
4.1典型建筑評價
4.1.1大空間公共建筑———腳手架藝術館
后湖南面臨近道路一側多為酒吧、餐廳、藝術館等藝術消費服務區,該片區的建筑多以民眾自發性改造為主,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質。以腳手架藝術館為例,藝術館由一座廢棄多年的農貿市場改造而成,現已成為藝術品展館投入使用。原建筑為11開間的標準廠房,改造時運用腳手架的基本語言進行外立面的再創作,尊重原有制式,將構件進行對稱化排布,形成較強的韻律節奏。在周邊場地進行水體的引入,淺水池對建筑內外環境進行了一定的分隔和功能層級的界定。
同時,水體以面元素與腳手架的點線元素相互融合,緩解建筑形體本身的沖擊力以及增加建筑對環境的融合力。為增加室內的采光,市場原有的屋頂被鋼結構玻璃完全取代;廠房開窗運用現代化手法進行轉譯,墻體粉刷保留了部分歷史的痕跡,墻角的粗磚紋理使建筑更具特色。在建筑外部增加游覽路徑,從入口處架設直跑樓梯通向屋頂,并以中心稱的方式從建筑另一面向下,豐富了建筑立面,打破單一的節奏韻律。藝術館的改造手法同樣存在缺陷,腳手架僅僅作為了建筑造型的一個元素,與建筑空間、建筑功能并沒有更多層面的聯系。建筑造型像是對蓬皮杜藝術中心結構外化的單一模仿,但沒有其表皮更實際的功能作用,使得腳手架本身成為形式主義的裝飾品,與建筑的結合略顯生硬。
4.1.2小空間建筑群落———藝術家創意園區
后湖園區沿湖北側坐落著大片村落式的紅磚房,多為早期村民自建房,但由于統一的紅磚制式而自成一派,頗有韻味。如今形成藝術家創意園區,園區包含了吳德斌、段江華、朱訓德等著名藝術家的工作室,在改造時藝術家均注重對原有的民居村落結構進行保留。一方面整合民居內部的院落,另一方面在每一戶之間插入院落景觀,形成尺度宜人的室內外公共交互空間。工作室之間相互穿插圍合,在保證藝術家工作獨立性的同時為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空間與平臺。
在材料方面,藝術家創意園區的改造保留了原本的紅磚墻等傳統材料,同時也加入了玻璃、金屬、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以增強建筑結構的穩定性。以模數布置的承重柱既起到了結構作用,又給室內帶來了儀式感。傳統材料的保存,使得建筑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新型材料的點綴又可以使它從周圍建筑中跳脫出來,展示其獨有的特色。在空間方面,以朱訓德工作室為例,設計師對原有的2層廠房食堂進行了為主人量身定做的改造。
在改造的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空間、符號與材料,使其不與周圍建筑脫離,拆除了非承重的墻體,對原有空間進行了重新的整合,以滿足使用者日常的創作與生活需求。改造時還在建筑內部搭建了隔層,增加垂直空間,既豐富了內部的空間環境,又增加了實際使用面積。為將建筑南側后湖的景觀引進建筑,將南面原本封閉的墻體改為通透的通高黑色金屬框玻璃門,同時對建筑的入口位置進行了一些調整,將有人流通過的地方放在了有景觀的南側,增加空間的趣味性,改善了室內的采光與通風。
4.2規劃落實情況
后湖地區規劃以低密度、開放式為主,將原有的建筑形式與實際使用功能相結合,進行了合理的布局。通過明星建筑與小型建筑群落相組合的方式,串聯起了整個沿湖區域,形成一條完整的流線。建筑群落中設計多條內街,形成快慢呼應的街巷空間。采用整體開發,局部更新的方式,建立了以文化藝術產業為主,兼顧休閑娛樂、社區生活功能的模式。開發的過程中落實尊重和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目前來看,后湖的整體環境治理已經頗見成效、大部分改造項目基本建設完成,正在逐步形成一條完整的藝術產業鏈條。
4.3項目綜合評價
后湖藝術區的規劃建設由政府主導,貫徹落實了保留特色文化,重視環境治理,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但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存在著園區建設不完善,可達性較差等缺點,這也導致園區客流量較少,工作室、商鋪入駐的情況也相對蕭條。一些景觀節點的設計不合理,有個別藝術家工作室的私密性較差,而一些商業空間則過于隱蔽,使得項目的實際效果與預期不符。這說明在進行存量規劃前需要對片區使用人群和需求進行調查,留意人群自發形成的活動群體空間使用特點,注重人群、需求與建筑空間的聯系。后湖園區將多種文化藝術商業模式相結合,利用其文化高地的優勢,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發展。從而克服政府主導藝術園區的弊端,打造了“人才培養—人才輸出—共享平臺”一體化的藝術產業流線。后湖藝術區的繁榮,將會帶動周邊片區共同發展。
5結語
存量空間的改造是城市更新潮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環,也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對存量空間合理的改造,不但可以節約建設成本、建設生態友好型城市,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人與場所之間的聯系,激發公共空間的內在力量。希望通過分析后湖國際藝術區改造的方法,為其他類似存量空間的改造提供思路,補充城市更新的手段。不可否認的是,后湖藝術區的改造并不完美,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處理好存量空間與使用需求的關系,建立一種更為普適化的方法來協調兩者的關系;如何在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同時,合理利用已有的建筑與空間,使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協調發展,都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任曉蘭.基于可持續理論的長沙后湖藝術區舊建筑再生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2]彭莎莎.湖南“后湖”藝術區的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3]李鐳.基于存量規劃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以泰安市古城區城市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19,37(9):74-77.
[4]王懿寧,陳天,臧鑫宇.城市營銷帶動城市更新———從“古根海姆效應”到“畢爾巴鄂效應”[J].國際城市規劃,2020(5):3-25.
[5]李露.湖南黔城古城的街巷空間特色解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黃知真趙云龍
建筑論文投稿刊物:華中建筑(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中南建筑設計院和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主辦,系大型綜合性建筑學術期刊。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