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雜志介紹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雙月刊)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本刊前身《中山醫學院學報》創刊于1980年2月,國內外公開發行。1985年,《中山醫學院學報》隨學校更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2000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隨著原中山大學與原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成新的中山大學,2003年《中山醫科大學學報》正式更名為《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中山大學一直秉承孫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砥礪前行。經過幾代學者努力,中山大學綜合能力在國內位居前列。本刊為醫學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傳播而服務;主要發表醫學相關的國內外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刊登載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醫學學術研究稿件,歡迎校內外醫學研究者踴躍投稿。本刊僅接收在線投稿,發表周期約為3~6個月,網址為:https://zsyx.portal.founderss.cn/,作者投稿后可在線查詢稿件進展。為與國際接軌,本刊邀請外國醫學專家加入本刊編委隊伍,歡迎專家自薦。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雜志欄目
名師名醫專欄、學術前沿:肥胖與代謝性疾病專題、特約綜述、綜述、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研究快訊、專家述評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0200420082011201420172020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投稿要求
1.文稿應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討論有據并緊密結合結果,文字精練,層次清楚,數據準確,統計方法正確。對中藥植物藥研究工作,本刊錄用中藥、植物提取單體或有效組份的研究。該刊不錄用僅構建一種質?;蜉d體的研究。
2.該刊實行網上在線投稿, 請作者保證稿件沒有一稿多投以及保證稿件內容的真實性和可公開性。所有來稿將首先經過“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檢測有無抄襲。
3.該刊對刊發稿件有修改權,重大內容修改與作者商量后決定。不同意修改者請事先聲明。
4.中文題名 要求簡短、精確,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避免使用非功能性詞(如“研究”或“觀察”等)和非公知公認的縮寫(如CMA, PCNA等)。課題基金項目情況在首頁地腳處以“基金項目:”注明基金與項目的類別和編號。
5.作者:只寫實質性參與并能解答有關論文問題者,一般作者數量控制在8個以內,作者間以“,”分開。投稿成功后,不得添加和調換作者順序。請在首頁地腳注明第一作者簡介(必要時補充其它作者簡介如課題負責人),包括姓名、學位、職稱、研究方向、電子郵箱(E-mail)、聯系電話(編輯部聯系專用)及其它必要說明的事項。請在通信作者中英文姓名右上角加*號,并在作者簡介中說明。
6.作者單位:位于作者下一行,用括號注明,形如“(1. 中山大學××科室,廣東 廣州 郵碼; 2. ……)”。并列單位可用“//”隔開。不同單位者請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標以右半括號標注引出,作者單位相應注明。
7.中文摘要:按結構式摘要書寫,明確標出【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4個要點。應簡明扼要。
8.關鍵詞:關鍵詞3~8個,盡量從《醫學主題詞表》中選取,可用“/”后加副主題詞標明學科或方面,如:帕金森病/病理學。
9.中圖分類號:即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為準,生物類以Q開頭,醫藥衛生類以R開頭(R類的中圖分類號亦可從《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的分類號中獲?。?。
10.參考文獻應以正文所引用的順序依次以方括號的阿拉伯數字標注(如[1],[2].....)。文內標注位置為:有作者名者標于所引用作者名之后,僅有內容者標于內容之后,多條文獻以逗號分開。論著的參考文獻僅限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文獻,推薦多引用近年文獻。研究報告(包括成果報告)參考文獻僅限作者本人以及該課題組正式發表的論文,篇數不作嚴格限制。參考文獻列表的著錄采用順序編碼制,格式參見GB 771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