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介紹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原《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1959年創刊,1966年停刊,1975年復刊,復刊時刊名為《吉林醫科大學學報》,1978年隨學校更名,刊名變更為《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2000年白求恩醫科大學與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長春科技大學和長春郵電學院合并組建吉林大學,2002年更名為《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經過60余年的發展,《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現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一定學術地位和影響的科技期刊。
本刊立足于“尊重科學、鼓勵創新、弘揚學術、追求卓越”的辦刊理念,堅持“遵循黨和國家的辦刊政策及法規,報道醫學科學研究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促進醫學科學發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辦刊宗旨,以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和編輯質量為發展目標。本刊目標讀者主要是醫學領域科研人員、醫學院校師生、醫療衛生專業人士以及相關人員。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辦刊質量,先后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收錄《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的文摘刊物和數據庫:荷蘭《醫學文摘(EM)》、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美國《ProQuest(原劍橋科學文摘)》、英國《動物學記錄(ZR)》、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美國艾博思科(EBSCO)學術數據庫、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萬方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首發出版發布系統、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臺、《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和中國終身教育學術研究數據庫等。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現為雙月刊,設有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醫學、影像學、調查研究、方法學和綜述等欄目,全年刊發約220篇文章,基金資助項目論文占95%以上,其中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很大比例。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曾多次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吉林省高校科技期刊獎·卓越獎、吉林省新聞出版優秀集體獎和吉林省名刊等榮譽。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編輯委員會是編輯出版工作的學術指導機構和辦刊方針的決策機構,現任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10名,委員64名,顧問委員10名,外籍委員4名,均為在醫學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各學科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其中95%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編輯部現有專職編輯6名(博士2名,碩士4名;編審3名,副編審1名,編輯2名),他們均曾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及醫藥信息研究等不同領域從事過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及編輯出版工作經驗。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將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多學科聯合辦刊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刊文領域,活躍欄目形式,增加信息容量,拓寬傳播途徑,提升報道速度,拓展學術范圍,加強國際合作,竭誠為廣大作者和讀者服務。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欄目
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醫學、調查研究、方法學、綜述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2020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投稿要求
1.稿件必須是未經正式發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醫學科學研究學術論文。稿件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文字簡練,層次分明,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圖表規范、清晰、明確。來稿應有省級及省級以上基金項目資助(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論文優先發表)。根據《著作權法》規定,文責自負。
2.本刊已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萬方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平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荷蘭《醫學文摘》(EM)、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動物學記錄》(ZR)、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等國內外十余種文摘期刊及數據庫收錄,如作者不同意收錄,請在投稿時聲明,否則將視為同意收錄、上網和文摘刊物摘引。
3.論文應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具體到教研室或研究室)、所在國家、地區及郵編,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正文(包括前言、材/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基金項目資助單位全稱和項目批準號,第一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職稱、學位及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作者信息(姓名、職稱、固定電話和E-mail信箱),其中基金資助單位全稱和課題號、第一作者簡介、通信作者聯系方式放于首頁地腳位置。文章篇幅(含圖表):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論著6 000~10 000字,臨床醫學、影像學、調查研究和方法學論著6 000~8 000字,綜述8 000~10 000字。
4.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和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論著的摘要應采用報道性文體,按結構式摘要格式書寫,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部分,以600~1000字為宜;綜述的摘要應采用報道-指示性文體,不必寫成結構式,以400~600字為宜。關鍵詞3~6個,以《MeSH》中的主題詞為主。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必須與中文相對應。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從《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中選定。
5.物理量、單位及符號:來稿中使用的物理量、單位及符號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法定標準》(新版);外文字母必須分清大小寫和正斜體,上下角標字符的位置應明確,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和符號應在第一次出現時特殊標明。
6.表和圖的使用:表格采用“三線表”形式隨文排列,內容不應與文字重復;統計圖(線圖、條圖、散點圖)的內容不應與表格和文字重復,縱橫兩軸比例以5∶7為宜;彩色照片應清晰,黑白照片應反差鮮明,應以箭頭標注觀察目標。
7.參考文獻:來稿應引用必要且較新的文獻,建議論著的參考文獻為20~30篇,綜述的參考文獻為40~50篇。著錄格式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