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雜志介紹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是由上海博物館主辦的學術期刊,主管單位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博物館設立文物修復工場始于1958年,1960年又設立了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成為國內文物博物館系統最早文物保護與考古科技學術研究機構之一。1985-1988年,實驗室編印了《國外自然科學與文物考古技術》情報資料14期,這些資料雜志即本刊的前身。
1989 年,上海博物館正式創辦《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期刊,旨在充分報道國內外文物考古界的科研成果,讓更多的文物工作者與愛好者了解、傳遞和交流在文物保護與考古中的傳統或先進的科技方法,從而促進科學技術在古文物研究領域中的應用、提高我國文物保護水平和推動科技考古的深入研究。刊物的首任主編是馬承源館長。
1993年,期刊獲得國家統一出版物刊號(CN31-1652/K)和國際連續出版物標準刊號(ISSN1005-1538),同年被上海市科委、新聞出版局、市科協聯合評比為上海市優秀科技期刊。1994年起,《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被本領域著名國際文摘雜志AATA收錄。2003年,刊物改為季刊。2017年,刊物改為雙月刊。2021年,期刊被國際數據庫Scopus收錄,成為首個被該數據庫收錄的中文文物博物館專業期刊。期刊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學術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期刊以社會效益為主,充分體現文博科技的專業特色,主要報道文物科技領域中的研究、應用成果,以創新和實用相結合、提高與普及并重為特點,反映國內外同領域研究中的新進展和動向。自創辦以來,在廣泛進行技術交流,加快文物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推動我國文物科學保護事業的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在行業內及海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雜志欄目
研究報告、工作簡報、論壇、知識介紹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201420172020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2-201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2022投稿要求
1.稿件文字、標點、年代、數字等書寫方式均以國家有關規定為準。
2.正文篇名應簡明、具體、確切,一般不超過20個字。
3.如論文屬于基金項目,需注明基金項目類別、項目名稱及編號,多個項目間以“、”分隔。格式如下:基金名稱“項目名稱”(項目編號)。
4.作者需提供200-300字的內容摘要,3-6個關鍵詞。
5.作者簡介,內容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籍貫(具體到市縣一級)、工作單位、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