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物技術學報雜志介紹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創刊于199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共同主辦,是一份為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提供服務的科學期刊。現任主編趙要風教授。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要刊登與農業科學有關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林業、海洋等學科在組織、器官、細胞、染色體、蛋白質、基因、酶、發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刊登與農業有關的遺傳與育種、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環境與生態、醫學、病理學等與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成果。
1993年,在農業部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農業生物技術學報》正式創刊。《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定性為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中國農業大學和農業部科技司共同主辦,中國農業大學承辦的學術性科技期刊。創刊伊始,成立了第一屆學報編委會,在主編閆隆飛院士的領導下,《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定義為刊登以農業生物(植物、微生物、動物)為研究對象,在形態、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各個層面開展生物技術研究和創新的原始論文為重點,努力把刊物辦成為科學家服務的學術交流平臺。
2002年10月第二屆《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編委會成立。在主編李季倫院士的領導下,由56位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本著“立足國內,躋身主流,面向國際”的目標,努力把《農業生物技術學報》辦成一份為農業生物技術展示學術成果的科學期刊。2003年,學報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建立了700多人的專家審稿網絡,實行嚴格的雙審制度,縮短了發表周期,載文量增加到了近200頁,所刊登論文93%是國家和省部級基金資助。
2009年12月第三屆《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編委會成立,武維華院士為學報第三任主編,農業生物技術各個領域知名專家組成新的編委會。在新一屆編委會的領導下,編輯部內部成員進行了全面調整。聘用、引進了相關領域的博、碩士人才,高學歷、高層次人員補充進了編輯隊伍,為學報更快、更好、更高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其次,完善了編輯部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健全了編輯部管理系統,出版了內容詳盡的《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編輯手冊,為日常編輯工作提供了準則。
2012年,學報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增加了載文量,并開辟了“推廣與應用專欄”,同時積極組織熱點研究領域的專刊與專題。期刊的來稿數量、論文刊登質量、影響因子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論文發表周期也大大縮短。
2023年12月,《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第四屆編委會成立,趙要風教授擔任學報第四任主編。為了提高期刊的多元化、創新性和高效性,第四屆編委會增設“青年委員會”。趙要風主編寄語學報:“乘勢奮進,將學報建設成為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推進器”。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CD),并被國內外其他多家數據庫和文摘雜志收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現今,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把其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也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把《農業生物技術學報》期刊作為其了解相關科研動態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國內《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已經成為農業生物技術及相關研究領域研究成果發表和交流的最重要學術平臺,在國際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也具有一定影響力。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雜志欄目
研究論文與報告、研究評述與展望、研究資源與技術改進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82011201420172020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投稿要求
1.標題:請用小三黑體,標題應鮮明,一般不超過25個字,不使用外文縮寫詞。
2.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居中。譯文的署名,應著者在前,譯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號標明國籍。
3.注釋是對論文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文內注釋應按正文中的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序號標注。
4.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表明引文具體出處,可在序號后加圓括號注明頁碼。參考文獻格式請參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
5.所投稿件須論據充分,語言規范,文字簡煉,內容真實可靠,信息及時,且未在國內外公開發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