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研究雜志介紹
《教學與研究》創刊于1953年5月。是教育部委托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其創設的一個重要歷史背景,就是此前一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主要基地,重點培養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師資的決定,同時,開始在全國高校中正式開設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對高校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以,本刊一創立,即確定了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服務的辦刊宗旨,為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的普及以及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和鞏固,為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建立和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刊在當時還組織并刊發了一系列產生了重大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的學術論文,如關于“邏輯”問題的大討論,就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和贊賞。
近幾年,本刊為配合國家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化”工程,配合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精神,配合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設立,積極投入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教學、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建設和發展中,精心組織和大力刊發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本刊的辦刊質量和辦刊水平,努力擴大本刊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日益成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的輿論陣地和學術交流平臺,成為高校馬克思主義類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中的一面旗幟。
堅持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思想性、理論性、學術性、前沿性、創新性”的學術品位、學術風格、學術特色。堅持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關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成果、新進展,關注當代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專業教學、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理論意識、學術意識、問題意識、前沿意識,力求所刊發的文章可以及時而準確且全面、系統、深入地反映當代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之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思想流變,反映當代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之專業教學、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和改革的最新形態和信息,并努力嘗試著對其中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和闡釋。
教學與研究雜志欄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代中國與世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研究述評、當代資本主義研究、西方思潮評介、政治學前沿、政治經濟學前沿
教學與研究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2020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1998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4-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2022投稿要求
1.本刊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論文署名“搭便車”現象,對多作者署名的文章將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核。
2.內容摘要為文章主要觀點之提煉,字數一般控制在200——300字為宜;關鍵詞一般為3至5個(提供英文摘要及關鍵詞更佳)。
3.正文標題末尾不使用標點符號(問號、嘆號、省略號除外)。層序一般不超過5級,可使用“一”“(一)”“1.”“(1)”“1)”標明,不宣用①,以與注釋序號區別。
4.來稿需署作者真實姓名,并提供作者簡介、工作單位、通信地址、郵編、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等詳細信息。
5.文獻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并在正文引用處標明序號。每條文獻的項目要寫全(是期刊的文獻必須標注起止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