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工程學報雜志介紹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其前身為《地震學刊》,國內統一刊號:CN 32-1695/P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132。本刊由江蘇省地震局主管,江蘇省地震局、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共同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科技期刊。
辦刊宗旨與發表范圍
本刊致力于刊載最前沿的學術研究論文和應用性科研成果,當前期刊內容主要為地震、地質巖土、颶風、火災和爆炸等災害對工程結構和基礎設施系統的極端作用、損傷和破壞效應以及防災減災工程對策等方面。
收錄情況
經過二十載的努力,本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近10年,在編委會的大力支持與關懷下,已發展成防災減災工程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期刊之一,系中國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收錄期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來源期刊、俄羅斯文摘雜志收錄期刊、美國地質學會數據庫(GeoRef)收錄期刊、ProQuest數據庫收錄期刊、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收錄期刊。
獲獎情況
獲江蘇省精品科技期刊、入選我國地學領域和安全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類期刊等。
期刊歷史
本刊1981年創刊,曾用名《地震學刊》。2003年,編輯部出于發展需要,集思廣益,大膽改革,正式改刊名為《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期刊一問世就引起了很大反響,因非常有專業特色和發展潛力,陸續有10家高校及科研所與學報協辦,包括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廣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重慶大學、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現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華東交通大學。2010年換屆之際,榮幸邀聘了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歐進萍院士擔任主編,組成了專業涵蓋廣、區域分布均勻的強大的編委隊伍。
本刊從2011年開始創立了兩年一屆的國內本專業領域最高層次的“全國防災減災工程會議”機制,該系列會議立足于防御和減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建筑結構工程建設而引發的工程災害問題,交流國內外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理論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為人居和重大工程提供安全環境而努力;前6屆分別由河海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廣西大學及北京工業大學承辦,極大地促進了學術交流,擴大了刊物影響。
欄目設置
本刊常設欄目有:論文、綜述、短文、分學科專題、特設專欄、資訊等。
這些年來,期刊一直在保證地震專業特色的前提下求突破、謀發展,通過與國內知名高校聯合辦刊、主辦高水平學術研討會、實時設置熱點欄目等措施,不斷調整刊載內容和熱點研究方向,為期刊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曾策劃出版“能源地下結構與工程”“建筑隔震與減震技術研究”“一帶一路-青年與巖土”“巖土工程光纖感測研究”“重大災害的機理、監控和風險研究”“復雜環境及耦合作用下工程結構可靠性”“雙碳背景下土性改良與溫度效應研究”“創刊四十周年特輯”“城市綜合防災與抗災韌性”“西部艱險山區重大基礎設施防災減災關鍵理論與技術”“海洋地震地質監測與工程災害防控”等多個熱點專題和專欄,受到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士的重視和歡迎,在業內贏得了良好聲譽。
讀者群體
本刊的讀者群體主要為從事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的研究人員、專家及高等院校師生。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雜志欄目
“川藏線工程科考與研究”專欄、“環境巖土技術研究”專欄、論文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201420172020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投稿要求
1.題名應簡明、具體、貼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內容;題名一般不超過20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
2.在正文中用上角標標注參考文獻批示序號,與文末的參考文獻序號(方括號[1],[2],…)相對應。
3.文稿應具創新性、科學性、導向性、實用性。來稿文字務求準確、精煉、通順、重點突出。
4.中文摘要字數以300~400字為宜,以提供論文的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與解釋,簡明確切地闡述論文的重要內容,應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不分段,不用第一人稱作主語,不出現插圖、表格,不用引文。
5.作者聯系方式:在論文結尾注明作者的聯系電話、電子郵箱、通訊地址、郵編。